成功案例
ayx安卓:手机汽车望远镜多元跨界背后追觅在下一盘什么样的大棋?
ayx在哪下载:
【摘要】近日,追觅科技动作频频,先后宣布进军大家电、手机、汽车、无人机和天文望远镜等领域。
跨界的背后既是小家电行业增速放缓、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追觅科技开始寻求第二增长点;也是其野心勃勃地想要构建从智能家居到智能手机、智能电动汽车,从家庭空间到户外场景、从地面出行到天空远航的智能生态空间。
舆论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说技术迁移可以取长补短,也有人说无界的扩张或是下一个乐视,对追觅而言,这是一场豪赌,高回报却也暗藏高风险。
追觅跨界多个行业的业务扩张,当然反映出年轻一代做企业的锐气不可挡,他们接收了新的理念,对新业务充满了好奇心和挑战欲望,并且愿意用激进的组织形态尝试,这背后或许反映了非同寻常的创始人性格特质主导下的企业大型社会实验。能否全然合乎逻辑,特别契合当下的行业竞争,反倒不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不过,当我们把追觅和此前中国科技史上的乐视等案例做对比,还是会发现主要矛盾的不同,追觅的多元商业版图尽管有多个普罗大众认为的不合理之处,但其多个商业计划,都体现出对中国溢出的商业要素的熟练运用、然后将其出海。这背后所反映的时代趋势是必然的,只不过追觅的品牌能否在诸多品类中大成,后续或许要看相当的运气。
追觅科技的前身是清华大学校内顶级规模的科技平台——“天空工场”,依托于这一强大的科研背景,追觅科技于2017年成立并迅速崭露头角。
凭借高速马达+算法的核心优势,追觅切入智能清洁赛道,2018年推出首款自主品牌产品无线,目前已成为国内大清洁市场零售额第一的品牌。
手握智能清洁这张王牌,追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业绩答卷。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达98.55亿元,同比增长30.9%,净利润10.02亿元,同比增长41.35%,营收和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8月20日,追觅科技又宣布进军无人机业务,前期选择以类似电商的运作模式“贴牌”抢市场,后续再进行技术自研,试图在中国的低空经济市场中分一杯羹。
8月28日,追觅科技又官宣造车,称将持续长期投入汽车领域,目前已经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且在持续扩张。首款汽车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2027年亮相。
9月19日,追觅宣布推出首款智能手机DreameSpace,以5000元左右的定价面向高端市场,目前已在海外市场获得超过亿元人民币的预售订单。对此创始人俞浩更是强调要与华为、小米三分天下。
从企业战略协同发展的角度来理解,追觅科技实际在尝试人才团队、技术复用与产业链协同的布局,学习苹果、华为、小米等企业的商业模式,构建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科技生态系统。
对此,舆论场上褒贬不一。有投资者认为,追觅科技依托智能清洁领域的技术资源,尤其是高速数字马达和智能感知算法跟智能汽车的电机控制、环境感知存在相似之处,通过技术迁移可以取长补短。
也有投资者质疑追觅的跨界动作太过频繁,一方面对于投入资金和各类资源是一种考验,另一方面手机行业目前已从野蛮生长转向存量厮杀,属于典型的竞争激烈、重资产的行业,对于新人并不友好。
中国清洁电器市场增速从2020年的28.9%放缓至2024年的15.6%,行业同质化加深。当现有赛道的增长天花板逐渐清晰,寻找新的增长曲线成为追觅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如果说从小家电到大家电只是产品矩阵的多元化发展,那么从家电到手机和汽车,则是在智能生态领域的全面布局。
追觅的跨界路径和小米造车很相似,小米造车的一方面是由于智能手机市场增长疲软,急需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智能生态布局,雷军的思路是,通过智能电动汽车与小米现有的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业务形成极强的协同性,将自身在智能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延伸到汽车领域,实现从个人智能终端到出行工具,再到家庭生活空间的全方位智能化连接,进一步巩固其在智能生态领域的领先地位。
追觅也是类似的,从智能家居到智能手机,再到户外场景中的智能电动汽车(尤其是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甚至于航空场景中的智能无人机和智能天文望远镜,追觅科技想要实现的是从家庭空间到户外场景、从地面出行到天空远航的智能生态空间。
但这个改变看似有相同之处,运营难度的差别实际很大。举例而言,雷军跨界的底气在于小米手机本身几亿用户的基本盘,在现有客户基础上做延伸是相对容易的,因此,雷军的跨界并不只是技术和供应链上的复用,事实上,小米品牌的跨界,做的最成功的可能是用户基本盘的跨越。
这一点,追觅不一定能做到。智能家居、智能手机、智能无人机的用户基本盘和消费关注点有很多不同,而追觅又很难达到小米一样的体量基础,跨界战略看似精彩,真实的操作起来不一定美丽。
当然,这是一场品牌价值的豪赌,如果做好了对于全线业务都有提升。相较于智能清洁行业,手机是一个国民度极高的行业,追觅能够最终靠手机新品的发布,提升品牌的国民度,或能带动自身核心业务的营收提升,毕竟智能清洁领域的主战场还是在欧洲,在国内仍属于浅水区。
小米从手机到汽车,是综合市场空间、技术迁移、资产金额的投入和品牌认知度之后的选择,这同样也是企业是否选择跨界的关键四维度。
反观追觅,市场空间层面,手机市场是竞争异常激烈的红海市场,头部品牌如苹果、华为、小米、OPPO、vivo等已占据绝大部分市场占有率。2025年上半年,中国6000元以上高配置手机市场,苹果和华为合计份额超90%,追觅要在这些巨头口中夺食难度极大。
更何况目前手机市场整体呈现价格下探趋势,在整体消费降级的背景下,DreameSpace面向高端市场的定位或许挑战重重。
技术迁移方面,尽管在智能清洁领域建立了一定的技术壁垒,但是由于跨界范围过大,其在该领域的核心技术:高速数字马达、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技术和机械臂与运动控制技术等并不能很好的迁移到手机制造中。
而且手机领域技术方面的要求复杂程度远超清洁电器,据悉目前追觅的手机业务仍处于“技术摸底”阶段,操作系统、影像算法、芯片优化等核心模块均需依赖供应链,短期内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资金投入方面,手机行业和汽车行业都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华为十年研发投入超1.2万亿元,小米近五年研发投入达2000亿元。当时雷军宣布造车的时候,小米的现金储备约1080亿元,足以证明这是一场烧钱的战争。
追觅成立仅9年左右,却同时推进手机与汽车两大高投入业务,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其智能清洁领域的基本盘。
华为、小米经过十余年品牌沉淀,已形成稳定的用户画像,华为吸引商务精英与科技极客,小米则俘获年轻极客与性价比用户。追觅虽在清洁领域建立高端形象,但手机花了钱的人其品牌认知仍停留在“扫地机器人制造商”上,要让我们消费者认可其手机产品的专业性与品质,面临巨大挑战。
格力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其也曾涉足手机领域,但因品牌认知局限,消费者难以将其空调品牌形象与手机建立有效联系,最终未能成功。
其实,关于探寻追觅扩张路径的可行性,安克创新与乐视的案例或许能提供参考。
它避开手机等红海市场,专注于充电储能、智能家居、智能影音等细致划分领域,2025年上半年实现盈利收入128.67亿元、净利润11.67亿元。
安克创新成功重点是技术协同性的横向扩展——充电技术从手机延伸到笔记本、车载,储能技术从充电宝拓展到家庭储能系统,基于同一技术平台的渐进式扩张,既保持创新活力,又避免资源分散。
而乐视的盲目扩张战略则是反面教材。从视频网站起家,乐视迅速扩张到手机、电视、汽车、体育等领域,但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的概念驱动扩张,导致资源过度分散、现金流失控、各业务板块间无深度技术协同,最终以失败收场。
追觅的扩张模式,既有安克基于技术协同的影子,智能算法或可复用到空调、洗衣机、手机、无人机、汽车等多个领域;但也采取了类似乐视的无界战略,同时迈向手机、汽车制造等,跨度之大前所未有。即便基于技术复用,不一样的行业的市场规律、竞争环境、技术方面的要求差异巨大。
回顾过去在智能清洁领域的优异表现,追觅无疑是一家优秀的公司,跨界也是基于公司发展现状做出的有新意的战略。
未来5年将是追觅发展的关键期,既要在智能清洁领域筑牢自己的护城河,在大家电领域面临海尔、美的、格力等巨头的虎视眈眈;更要在手机、汽车等行业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和品牌认可度,还要兼顾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协调。
追觅跨界多个行业的业务扩张,当然反映出年轻一代做企业的锐气不可挡,他们接收了新的理念,对新业务充满了好奇心和挑战欲望,并且愿意用激进的组织形态尝试,这背后或许反映了非同寻常的创始人性格特质主导下的企业大型社会实验。能否全然合乎逻辑,特别契合当下的行业竞争,反倒不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不过,当我们把追觅和此前中国科技史上的乐视等案例做对比,还是会发现主要矛盾的不同,追觅的多元商业版图尽管有多个普罗大众认为的不合理之处,但其多个商业计划,都体现出对中国溢出的商业要素的熟练运用、然后将其出海。这背后所反映的时代趋势是必然的,只不过追觅的品牌能否在诸多品类中大成,后续或许要看相当的运气。
